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

《蓮生佛王開示》福德具足 福報相隨 <蓮生佛王2009年1月4日於台灣福佑雷藏寺開示精要>

敬禮了鳴和尚、薩迦證空上師、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、吐登達爾吉上師,敬禮壇城三寶。

各位上師、法師、講師、助教,各位同門,大家晚安!

吃飽沒!?蓮極上師剛剛說簡單地講一下就好。(眾鼓掌)我現在要問他,如何簡單地講?(蓮極上師答:「大家好。加持、祝福!」)喔!大家好。加持、祝福。好!(眾鼓掌)

到福佑雷藏寺,就說「福佑」這兩個字。這個「福」字,在《阿彌陀經》裡有講到:「不能少福德。」如果你福德很少,福德不具足,就不能往生佛國淨土、西方極樂世界。要「一心不亂」,加上「福德具足」。

「福」和「德」是分開的,有「德」才有「福」,沒有德行,不會有「福」。以前,常常聽老人家說,還沒有出生,就註定死的日子。人在這個世間,通通是有命、有運。佛陀也講,我們來這個人間,是「酬業」。什麼是「酬業」呢?就是將你的業障還掉。那麼,「福」是什麼?「福」是相反的,也是屬「業」的一種。不管是善的、惡的,都叫作「業」,善有善業,惡有惡業。因為你行善,才會有「福」。

有很多人生下來,福報不夠,像生在伊拉克,就遭遇到戰火,這就是「福」不夠,福分不夠。我們每一個人前世累世的業障,在加、減、乘、除、開根號、方程式、任何一個幾何三角、空間幾何,整個統計後,你身上有多少福分,都是固定的。所以,不要怨天尤人,福報的多跟少,都是自己造的。要增加你的福分,一定要靠你的「德」。佛教曾經講,一定要「福德具足」,這樣子,所有的福神才會跟著你,這個就是「福佑」。(眾鼓掌)

一個沒有德行的人去求神,神一看,頭頂上都是黑的氣,造了很多業。你求祂,祂說:「你來得剛好。」馬上讓你不好,你拜了佛以後,拜了神以後,反而遭殃,因為你的頭上都是黑氣。如果你的頭上有紅光,是福德之人;有黃色的光,是富足之人,有很多的福神,隨身擁戴。這樣有很多的災難要接近你,都會被福神擋掉,自然就有福報。最基本的佛法,就是這樣說的。「福」跟「德」是一起的,有「德」才會有「福」,有「福」,才會有福神跟著你,來幫助你能夠發達,在人間少一點痛苦,將業障清除掉。

有福德的人,才會遇到佛法,這一點最重要。你有福德,福報很大,但是你沒有佛法的緣,也是沒有用的。因為,你不懂得解脫的道理,不懂得菩提的道理,這就是有福德才會有遇到佛法的機緣。像我們所唸的《高王經》,有提到「佛國有緣」,為什麼會跟佛有緣?因為你有福德。你遇到大善知識,他會教導你佛法,你就會有佛法或佛的因緣在。所以,沒有福德的人,怎麼樣都聽聞不到佛法。所以,一切的事情,都是以福德具足作為開始。你要聽聞到佛法,就要福德具足。
像隔壁的鄰居也許跟你吵過架,他根本不相信什麼「福佑雷藏寺」裡面的佛菩薩,他也不來,大善知識在這裡說法,他也不聽。他只是走完自己的人生,他沒有辦法接觸到佛法,在隔壁也聽不到。整個新竹市那麼多人,有多少人沒有辦法聽到佛法?很多很多。所以,能夠聽到佛法,是最有福分之人。

有福德者,能夠學習一心不亂。其實,一心不亂,就是我在講的「禪定九次第」的方法。你唸佛,能夠用「禪定九次第」的方法,集中觀想「阿彌陀佛」,唸祂的名號,你就有機緣,可以往生極樂世界。什麼叫做「一心不亂」?就是「禪定九次第」,就是「一心不亂」。在新加坡講「禪定九次第」,就是「一心不亂」,你觀想完全集中在「阿彌陀佛」的身上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你的業障,全部幫你消除,讓你在西方極樂世界,好好地修行成佛,這也是一種淨土宗修行的方法。

你有福德,遇到密教修行的方法,密教就是「即身成佛」的大法,「即身成佛」就是你本身跟佛合一,合體,轉化成為佛,本身就是佛,叫做「即身成佛」。

學佛的人,記得要守戒,守戒就是「德」,因為守戒而有了「德」,自然就有福報,在人間少受一點苦。而你又聽聞到了佛法,自己好好靜下來修行,就能夠證得佛果,這個是最重要的。

今天到福佑雷藏寺,謝謝講師!(謝謝師尊)我剛從新加坡回來的時候,講師塞了一張紙條,邀請我到「福佑雷藏寺」,我一直放在心上。所以,才有這個緣到福佑雷藏寺。(眾鼓掌)後來,還有很多人寫邀請函給我,幾乎台灣全省的堂都寫了邀請函。實在很對不起其他的堂的邀請,第一個來的是福佑雷藏寺,他是第一個邀請的。現在全省的堂,知道我受邀請以後,所有的堂都來邀請,我已經走不動了,告訴大家,福分留在下一次。

眾生是很多的,我們真佛宗,全世界的雷藏寺不知有多少,世界各國很多很多的雷藏寺,我根本都還沒去過。台灣的弟子福報是最大的。(眾鼓掌)台灣的分堂,從北到南,從西到東,我在上一回,全部跑完。(眾鼓掌)你想想看,全世界有多少個雷藏寺,多少個分堂,多少個同修會,還有很多雷藏寺,有很多我根本連去過一次都沒有。所以,福佑雷藏寺的福報是最大的。(眾鼓掌)

大家要記得,福德具足,每一個人都要行德,就有福報,福德具足以後,一定往生清淨的佛國。
嗡嘛呢唄咪吽!

沒有留言: